近日,林学院张晓教授团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 “Species pool, local assembly processes: disentangling the mechanisms determining bacterial α and β diversity during forest secondary succession”为题发表于《Molecular Ecology》。林学院教授张晓、河南大学硕士戴寒丹为共同第一作者,张晓教授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刘世荣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
对跨时空尺度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模式产生和维持的机制的综合理解是生态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可能受多种机制的调控作用,已有的研究多聚焦于随机和确定性过程(局域构建过程),该团队前期研究率先将物种库假说引入微生物生态理论,最新的研究发现物种库对多样性的调控作用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局域物种的组成与多样性何种情况下受物种库的调控成为解析多样性机制的关键所在。为了解决这一科学问题,本研究将首次运用“饱和理论”解决物种库何时重要这一问题。饱和理论描述了一个局域群落是否依赖于物种库,并包含了两种关于局域丰富度与物种库大小的关系的理论曲线,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物种库和局域构建过程的作用。如果因为群落包含充足的生态位空间,局部物种丰富度线性依赖于物种库的大小,群落被称为不饱和。如果由于缺乏空余生态位,尽管物种库大小持续增加,但局域丰富度可能达到上限,不随物种库的增加而增加,那么该群落被视为饱和。在这种情况下,局域构建过程在调节群落组成方面将变得更加重要。由此可见,当明确考虑不饱和或饱和情况时,控制土壤细菌多样性的机制可能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建立了一个概念模型,整合演替,局域构建过程和饱和理论以促进对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细菌多样性驱动机制的理解(图1)。
图1 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细菌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驱动因素的概念框架
针对以上科学问题,选择了6个来自不同纬度的典型森林演替序列,进行了土壤微生物的高通量测序分析,探讨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变化模式及机制,并对概念模型进行了科学论证。研究表明,土壤细菌群落是不饱和的,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细菌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由不同驱动机制的。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细菌α多样性线性依赖于物种库;土壤细菌β多样性主要受局域群落构建过程的影响,而异质性筛选是局域群落构建过程中驱动土壤细菌β多样性的最关键影响机制。该研究系统阐明了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细菌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形成机制,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微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以及辨析不同机制的相对重要性提供了全新的认识视角。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秦创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支持。
论文DOI:https://doi.org/10.1111/mec.17241
CopyRight 2021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地址:陕西省杨凌区邰城路3号 邮编:712100 电话:029-87082230 传真:029-87082216 主管领导:李谱华 管理员:杨士同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